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三农 > 三农新闻 >
分享

  每当晚饭过后,老刘总会按时赴约来到小广场上跳跳舞、扭扭秧歌,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只是图一个乐,但对他来说,不仅是图乐放松,更想感受村子的每一个细小变化。

  老刘叫刘凤祥,是神木市店塔镇石拉沟村人,神朔铁路分公司的一名老工人。22年前,为了养家糊口,他从山西打工学到了一门烧砖的手艺,辛苦一年下来全家也只有百余元的收入。如今,老刘的生活真的变了。住着近200平方米的大房子,出门开着小汽车,除了正常的花销之外,家里还有存款。

  这一切的变化源自于1996年神朔铁路的开通运营。“真是火车头牵出了我们石拉沟村人的好生活。”每当回想起这里的每一点变化,刘凤祥总是感慨万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对于国家来说,这是西煤东运的第二大通道;对于石拉沟的村民来说,这是一条“致富路”。

  22年前,石拉沟只是一个蛰伏在窟野河畔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交通闭塞,群山环抱。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们为生存而辛勤劳作,他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时间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早已简化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年复一年,代复一代……

  上世纪80年代在庄稼地里刨食的刘凤祥和众多的石拉沟村村民怎么也不会相信,自己能够拥有小轿车、住上三层很气派的楼房……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目前,石拉沟村的大多数人都在神朔铁路上班或从事与神朔铁路密切相关的营生。

  1996年,神朔铁路开通后,刘凤祥和其他村民一样成为了神朔铁路的一名正式工人。最初,他在神朔铁路神木北地区锅炉房担任司炉工,由于肯吃苦、爱动脑筋,1997年被任命为供热车间副主任。

  22年中,神朔铁路这条被一些专家判定为“一投入生产就亏损的铁路”,按照“边建设,边运营,分段建设,分段开通”的新模式,走出一条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之路,成为国家西煤东运的钢铁大动脉。

  伴随着神朔铁路,石拉沟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采访中,刘凤祥给笔者算了一笔账:1987年以前,全家辛苦一年下来,也就收入百余元;1997年大概是每年5000多元;如今算上房租每年10万元,一家6口人都在神朔上班,全家总收入达到了50万元。

  “一条铁路惠及两代人”

  神朔铁路的建设、发展、跨越不仅改变了老一代石拉沟人的生活,更是惠及着新一代石拉沟人,该村村民倪毛虫的儿子从宝鸡铁路技术学院电力机车司机班学习后,进入神朔铁路分公司担任电力机车司机。

  闲来无事,倪毛虫总会站在自家三楼的阳台上,望着远处负重的电力机车呼啸而去,脸上堆满笑容。因为她知道,这其中有一列肯定是儿子亲自驾驶的。

  “一条铁路惠及我们两代人。”倪毛虫说。1963年,倪毛虫出生在神木市店塔镇石拉沟村,由于只在扫盲班学习过几天,在她儿时的记忆中只认识六个字“做饭、拔草、放猪”。上世纪80年代,实行了包产到户,她和其他农民一样,有了自己的土地。倪毛虫说,在那个时候,家里已经能吃饱,不像过去饿肚子了,但是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随着神朔铁路的开通,倪毛虫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她和村里的许多婆姨被安排到神朔环卫队担任清洁工,丈夫每天开着四轮车给神朔铁路建筑工地运石子、沙子等,她家的土坯房被镶着白瓷砖的二层小楼所取代。如今倪毛虫家的部分空闲房屋用来出租,每年下来,仅房租就能收入几万元。

  土坯房到楼房、自行车到小汽车、土路到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石拉沟村一直在变。

责任编辑:张伟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