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三农频道 > 三农新闻 >
分享

初秋时节,在阳光的照耀下,山阳县法官镇法官庙村成片的稻田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

9月20日,记者来到法官庙村。远远望去,这里依山而建的梯田、错落有致的民居、蜿蜒曲折的河流,犹如镶嵌在秦岭深处的“小桃源”,络绎不绝的游客时不时驻足,举起相机,让秋日的美景在此刻定格。

然而,在20世纪,受制于地理条件,法官庙村的村民身处深山之中,即便是日常赶集,也需要肩挑背扛,走出大山的梦想似乎遥不可及。

随着乡村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当地干部、群众也开始思想上的腾挪,“生态+乡村”“生态+农业”“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等发展模式纷纷出现,通过从“绿”里抠资源,探索走出“两山”转化路径,开创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了农业、文化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

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法官庙村已经蜕变成为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田园风光于一体的魅力村庄,不仅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还获得了“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等称号。

原乡美景成就生态旅游底色

“法官庙村尽管受地域条件限制,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却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宜人的气候条件,这成了我们最显著的优势。”法官镇党委副书记汪辉说,“这片独特的自然风貌,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宝贵资源,也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初衷。”

登上观景台,远眺原乡全貌,群山延绵、绿水流淌,荷池纵横如棋盘,梯田盘旋如斗纹,月亮湾瀑布宛若从天而降……一幅美丽的自然人文景观图蔚为壮观。

乡村旅游的落脚点是乡村。汪辉介绍,法官庙景区在开发之初就对现有的自然景观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和保护,确保每一处美景都能以最自然、最原始的状态呈现给游客。同时,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修建了一系列具有乡土特色的民宿和休闲设施,让游客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

“我们打造秦岭原乡生态景观,修建了百亩荷塘主题公园,探索出‘荷虾共生’的生态综合立体种养模式,这不仅带领群众发展起特色产业,也让游客在观景的同时,可以自己体验捕捞的乐趣。”汪辉说,去年村上又扩展了万亩油菜花种植区,今年春天花期时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来这里游玩、消费。

同时,法官庙村实施油稻轮作,种植的水稻与油菜不仅色彩明艳,极具观赏魅力,而且具有经济价值,加之生长期短,效益显著,为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让乡村文化和生态旅游擦出火花,是法官庙村的一大特色。在赵湾组,村上进行农村院落改造后,利用闲置民房打造民俗区,把草编、竹编、藤编、酿酒等工艺进行集中展示,并和当地传统茶文化进行结合,满足游客参观、消费的需求。

此外,通过村集体牵头,法官庙村打造了主题餐厅、茶文化体验馆,满足游客食宿、文化体验等更多需求。

经过几年的打造,法官庙村的自然风光逐渐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吸引了大批热爱艺术的游客前来探访。

“有一次,陕西国画院的范华老师来法官庙村游玩,被这里的自然美景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将范华艺术馆设立在村民刘乐的农家小院,定期带学生和画友来村上进行国画创作,不仅带来了游客,而且丰富了村庄的文化内涵。”汪辉说。

如今,法官庙村四季有花、三季有果,以旅游和度假为两轴,分为公共服务休闲区、茶叶制作体验区、荷韵水田漫步区、民俗风情游憩区、古庙传奇探秘区、乡村民宿度假区六大板块,这“一心两轴六区”格局已辐射带动法官秦岭原乡农旅小镇整体发展。

生态农业为产业发展增色

法官庙村多山多水,耕地不足。发展什么产业?如何更好地带动群众致富?这是当地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村里最终定了绿色产业的路子,既能凸显我们的生态优势,又能精准规划、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法官庙村党支部书记杨伟说,“近年来,我们招引了一批在外能人回乡就业创业,发展药材种植、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越来越红火。”

徐文根就是返乡创业能人之一。前几年,他一直在外打拼,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金,属于村民心目中的“成功人士”。4年前,他回到家乡,投资建设了丹山源农科产业园,并在法官庙村投建艾草加工厂,通过流转土地、吸纳务工人员等方式带动周边百余名群众稳定增收,还解决了周边群众的就业问题。

9月21日,村民马辉财正在稻田里忙活。“我家就在这附近,自从水稻基地建成后,我就在这儿干活,主要是割稻子、晒稻子,一天能挣100元钱。”年逾六旬的马辉财皮肤被晒得黝黑,但谈起家门口的工作他很是满意。

“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情,镇上2019年招商引资,我就回来投资创业了。水稻种植、收储、加工及后期销售,都由公司进行一体化管理,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务工,从公司获得收益。因为耕作和采收基本都是沿用法官人传统的技术,所以水稻完全属于绿色食品,相对价格也会更高一些。”徐文根说,“在西安市和山阳县城,我们有自己的线下门店;在线上,我们通过‘832平台’进行销售。因为产量少、品质高,目前我们生产的原生态水稻产品供不应求。”

同时,徐文根还种植了300亩艾草。目前每亩地的土地流转费是560元,平时除草管护、艾草收割、产品加工都需要大量用工,每天工资是100元到120元。“只有把产业发展好,村民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徐文根说。

随后,记者来到法官镇电商服务中心一楼展厅,只见各类统一商标的农产品摆放整齐、琳琅满目。

“这款木耳挂面是我们推出的新品,采用小包装规格,一次一袋,存取方便,独立包装还能避免氧化受潮。”汪辉边走边向记者介绍。

法官镇电商服务中心占地7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来到二楼农产品直播室,记者立刻被窗外一览无余的原乡美景惊艳了。

“我们打造了360度全景直播室,就是为了让主播在卖农产品的同时,也能‘卖风景’。通过直播,把法官原乡美景展现给更多的朋友,吸引他们来这里游玩、消费。”汪辉说。

当下,法官镇的生态农业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全镇发展茶叶4万亩、核桃4.5万亩、中药材1.5万亩、特色经济林果8000亩、粮油8500亩、大豆2500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1100亩。先后建成茶叶、水稻、油菜、莲菜、艾草、中药材6个特色产业基地,带动2100户群众入股分红,直接解决1000多人就业问题,让他们人均年增收5000元。

同时,全镇从乡土民俗特色、农耕文化、农家小吃等方面入手,大力开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和综合利用,推出了高山有机茶、红薯粉条、小磨香油、富硒水稻、九眼莲菜等一批旅游产品,开发了农家乐和农家民宿集群,推动“产品变商品、农家变商家”。

绿色田园提升群众幸福成色

走进法官庙村,远远便能望见错落有致的民居,白墙灰瓦交相辉映,仿佛一幅细腻的江南水墨画,令人心旷神怡。沿着平坦的通村路往里走,或前庭后院,或上下两层的房子分列巷子两侧,水渠沿着村落而下和篱笆围着小花园,拼接成山水田园风光。

为了让自然之美更好地融入人居环境,法官庙村按照“乡村变景区、田园变景观、民房变民宿”要求,大力推动景村融合、景产融合,社区依托原生态打造原生态,该村将8处闲置院落,改造成独具特色的原乡民宿小院,既保留了乡村的原始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舒适与便捷。

姚广东是村上的老党员,也是离任村干部。退休后他将自己家改造成特色民俗,每年净收入约5万元。

“我这里主要接待的是体验乡村生活的中老年客人,每次来个团至少居住10来天,在我这里吃农家饭,感受农村生活,他们也是相互介绍,长期住的都需要提前预订。”姚广东说。

此外,村庄还规划并建成农耕体验观光园,为游客打造一个亲身感受农耕乐趣、共享丰收喜悦的绝佳胜地。游客可以亲手耕作,体验丰收的喜悦;观赏油菜花海,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值得一提的是,法官庙村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间,种植了各式各样的蔬菜、水果和花卉,打造出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小菜园、小果园和小花园,将村庄装点得如诗如画。

“村上一直在搞家庭卫生评比,还弄了个‘红黑榜’告诉大家谁家干净谁家脏。这样一来,我们都养成了每天打扫卫生的习惯,说话做事也文明多了。每年,村里还会根据评比结果,选出‘五美庭院’,然后给这些家庭发块牌子,还有奖励呢。”村民赵谋安说。

村民张世艳是陕西省人大代表,也是村上的保洁队队长。她每天早上6点半就起床,带领全村保洁员对村上公共区域进行清扫。

谈及村子这些年的变化,她感触颇深:“以前村里都是土路,过河仅靠一个吊桥,各方面条件都很差。现在一切都变了,路平整了,垃圾没了,房子还这么漂亮,而且我们法官庙村还是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住在这里心情都是愉悦的。”张世艳今年给小院里种了一些花花草草,她希望未来的生活能像这些花草一样,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除了自然景观的打造,法官庙村还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村里邀请当地老手艺人绘制特色墙画,这些墙画不仅色彩鲜艳,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深刻体验到乡村的淳朴风情与文化魅力。

法官庙村的实践成果深刻地启示我们,唯有切实构建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双向转化桥梁,将自然界的美丽景致巧妙地融入乡村旅游,方能赋予乡村生命力与活力。(张英)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