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三农频道 > 扶贫开发 >
分享

  王学文正在饲喂羊子

  家住定边县盐场堡镇波洛池村的王学文,有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劲儿。在政府精准帮扶和自身不懈努力下,短短四五年里,他们一家彻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并逐步成长为种养殖大户,王学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职业农民。

  贫困户成了养殖大户

  年轻时,王学文凭着在部队学到的驾驶技术跑起了运输。那时虽然收入不算太高,但生活还过得去。年龄大了,他选择回村务农,本想靠发展种养殖业增收致富,但2011年妻子的一场大病就花了20余万元,正因如此,2013年王学文一家被识别为贫困户。

  “当时我都年过五十了,日子却越过越恓惶。”王学文说。但军旅生涯赋予的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精神,鼓舞着他走上了自立脱贫之路。

  也是在2013年,王学文了解到羊子养殖效益不错,便购入了20只绵羊开始养殖。在他的精心饲喂下,羊群很快繁殖到五六十只,王学文则通过卖二毛皮和羊羔,家庭收入逐渐好转。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王学文积极与驻村第一书记沟通,听取意见建议,并利用政府补贴的3000元对羊舍、草料仓进行维护修理。

  “每天鸡没叫就起床,不是到地里就是到羊圈里。他这人不怕苦、不怕累。在他眼里那些羊就是他的‘命根子’,是帮助我们全家脱贫的‘金疙瘩’。”王学文的妻子说。

  正是在王学文的不懈努力下,几年后,他养殖的羊子数量已达到180 余只,他们一家也因此正式退出贫困户行列,并成为远近闻名的羊子养殖大户。“想脱贫,就得自己动起来。如果放不下‘等靠要’的思想,就算有人来扶咱可能都站不起来。”王学文说。

  “土专家”的“新打算”

  在脱贫增收的过程中,王学文一直觉得,单靠羊子养殖产业风险太大。于是在了解到政府出台化肥补贴、土地深松、农业保险等扶贫政策之后,他和妻子商量后承包了550 亩土地,用于种植荞麦、玉米、马铃薯,并主动参加种植技能培训,学习农机操作技能。

  “我知道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一有问题就会去找专家和驻村干部,向他们学习一些种养殖知识。现在,村里人有什么问题甚至都开始上门来找我了,还说我都快成了村里的‘土专家’了。”王学文说。

  王学文的父亲因病卧床多年,生活无法自理,看着儿子日夜辛劳,觉得既心疼又欣慰:“过去家里条件不好,走到人前都感觉抬不起头来。现在眼看着学文带着全家朝人前走,就觉得我的儿子是好样的。”而在王学文心中,也一直有一个未了的心愿——近年来,定边县出台了针对贫困户的一系列医疗优惠政策,他想尽快带上父亲去把病看一下。

  脱贫增收一路走来,王学文说现在的他信心很足。下一步,他还计划继续扩大自家的荞麦种植规模,并打算再购买几头牛将自家的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让全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