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三农频道 > 扶贫开发 >
分享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年。这个春天,在中西部20个省份4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活跃在广袤的田野乡间,留下了温暖的脚印和亲切的问候,带走了父老乡亲们的热切期盼。他们就是农业农村部百乡万户调研组。

  今年是农业农村部开展“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的第9个年头,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要求,调研活动一定要聚焦脱贫攻坚和农业产业扶贫,一定要深入、具体,有调有研。

  从2月25日到3月16日,调研组干部走乡镇、进村庄,到院坝、下田头,入企业、访农户,对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聚焦脱贫攻坚和产业扶贫,以40个贫困县为样本,深入开展调研,探寻脱贫攻坚道路,思索乡村振兴发展大计。

  产业扶贫已成脱贫支撑

  ——各地抓特色做品牌大力发展产业,让贫困户在产业链中实现脱贫致富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强调,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要深入了解各地脱贫攻坚进展、扶贫产业发展、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情况。

  调研组在基层发现,各地高度重视产业扶贫,特色产业已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支柱。

  云南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省份之一,调研组了解到,为早日脱贫,云南省先后开展特色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推进行动等,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茶叶等高原特色产业。

  2018年,全省实施特色产业项目4687个,覆盖建档立卡户411.25万户。昆明市东川区阿旺乡岩头村培育了“中华冬桃”产业,带头人邵星文种植了750亩,带动了1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维西县以中药材、核桃、养蜂业等产业为特色,2018年三家村贫困户沙玉国通过种药材、养蜂年收入超10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彭阳县和隆德县是宁夏西海固地区典型贫困区域。尽管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难,但经过精心布局后,两县大力种植青贮玉米,推动肉牛产业发展。在彭阳县文沟村,调研组看到,这里几乎家家种草、户户养牛,形成了“草畜联动,种养循环”。文沟村党支部书记兰武英说:“每头牛每年可以给农户带来近3000元的收入,养牛帮助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我们脱贫的秘诀,就是靠念养牛经发养牛财。”而除了养牛,两县还鼓励有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中药材、蔬菜、生态鸡、小杂粮等产业。

  自然条件不同,产业方向也不一样。吉林省汪清县大力发展光伏、黑木耳、庭院经济等产业,2018年,汪清县产业扶贫项目收益超过4000万元;广西那坡县则把桑蚕产业当作首选,全县桑园面积达10.1万亩,年产值达3.6亿元,养蚕户均收入达2.9万元以上,涉及贫困户3023户;而同处广西的富川县则发展以脐橙为主的柑橘产业,1亩脐橙就能使1户贫困户脱贫。

  调研组发现,在产业扶贫中,各地不仅依托资源禀赋做文章,还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精选优育产业。新疆疏勒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搭建拱棚5994座、日光温室2242座。库木西力克乡38岁贫困户阿不都热依木·图鲁姆之前一直种棉花,今年他决定种大棚,他对调研组说:“我看到村里人去年种双膜瓜每亩能赚近3000元,今年打算也调整一下种植结构,试试多种些蔬菜和双膜瓜。”

  多种方式筑牢保障大堤

  ——基层积极创新,多种扶贫方式为贫困户编织起一张牢固的保障网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调研组了解到,各地积极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推进高质量稳定脱贫。

  重庆探索出的“以地入股、以房联营”的新模式让调研组眼前一亮。在酉阳县两罾乡内口村,调研组被一排排风格统一、干净整洁的三层民宿吸引了目光。这里的18栋民宿都是由巴渝民宿公司垫资修建的。据当地村民介绍,民宿公司与贫困户签订协议,贫困户可以土地入股,也可以将宅基地、易地搬迁补贴和宅基地复垦补偿款提供给公司,贫困户住一层,二三层由公司来经营,平时游客吃饭购物收入全归贫困户所有,年底还可以享受5万-6万元的利润分成。20年后整栋民宿交还贫困户使用。

  调研组在安徽发现,金寨县和石台县在产业扶贫中充分突出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出“主体提供技术种苗+贫困户种养+保底收购”“合作社+入股分红+务工收入”“贫困户务工+销售优先”3种方式,使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已累计带动6700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内蒙古兴安盟的产业扶贫则可以归纳为“菜单式”“资产收益式”“托管式”和“龙头带动式”4种模式,而多数贫困户选择了菜单式扶贫。如科右中旗安排人均施策资金1万元,扶持贫困户购买牛羊饲养、自主经营。贫困户每人可购买2头牛,每头牛补助5000元;或购买10只羊,每只羊补助300元。通过这种以奖代补方式,帮助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3000元。

  产业扶贫模式多样,政策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生态扶贫等方式齐上阵,全力为贫困户编织起牢不可破的民生保障网。

  安居乐业是每个人的梦想。青海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已经完成5万多贫困户的危旧房改造任务。其中,民和县有14218人搬入安全舒适的新居,大通县有570户实现安置;同样,江西省也积极帮助农民“挪穷窝”,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网,并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遂川县搬迁农民李梅香说:“从山上搬进社区后,我们除了有原来所在村流转山地的收入外,还可以去附近工业园区打工,日子过得更好了。”

  既要住有所居,也要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调研组在河北张北县发现,这里不仅完善“基本医疗、大病医保、民政救助”三条保障线,还全面推行“一站式报销”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共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2万人次,并在此基础上投入1388.2万元建立商业医疗保险第四重保障线,实现贫困人口非医保目录医疗费二次报销,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吉林省在贫困农民的社会保障上给予强力支持。在调研过程中,大安市烧锅镇乡富国村二星级贫困户许学文给调研组算了一笔账,2018年,他的低保收入、养老保险金、高岭补贴3项加起来合计3800元,不算其他财产性、生产经营性、产业扶贫等收入,就超过了当年大安市上调的脱贫线。

  精神帮扶激发内生动力

  ——扶贫扶智扶勤扶德,精神帮扶让贫困户从单纯的“等靠要”转变为“我要富”

  与物质上的脱贫相比,智力脱贫、精神脱贫更为重要。调研组在基层看到,各地在扶智扶德上频出奇招,同时他们也真切感受到贫困户展现出来的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河南南召县紧紧围绕畜牧养殖、柞蚕养殖、香菇种植等10余个专业对贫困户实施订单式培训,如今已培训2万余人;洛宁县从贫困村中遴选出真正想学技术、想干农业的79名农民,纳入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专班学员,系统接收学习教育,掌握一技之长;黑龙江省拜泉县制定意见,持续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和培训,创办了202所“农民夜校”,培训农民5.8万人次,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就业技能水平。

  不仅培训种地本领,还培训进城务工技能。山西的“繁峙绣娘”“繁峙巧姑”,如今可是响当当的特色劳务品牌,这些来自山西繁峙县的妇女们,在参加当地的“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后,成为技术能人。截至目前,“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已培训农民5523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3683人,转移贫困劳动力15052人。平陆县则按照“每户一个技能人”的思路,采取“五免一补”措施,委托职业学校开设足部护理师、电建工、家政服务等7个专业,培训贫困劳动力4221人。

  要扶智,更要扶德。陕西留坝县注重健全基层德治、自治工作机制,创新探索“一约四会”“院坝评议”“德美屋”等形式,潜移默化地改造贫困户的精神世界。火烧店镇中西沟村村民李贵德曾是“等着政府送小康”的贫困户,在一次院坝评议被挂上“黑榜”后,转变了思想观念,变得踏实肯干,2018年还获得了全县自主脱贫奋进奖。留坝县农工部部长宋玮告诉调研组,现在全县各村每两个月开展一次院坝评议,通过“群众说、大家评、榜上亮”的形式,用红榜扬善、黑榜亮丑,唤醒大家自主脱贫的意识。2018年,全县共涌现出200余名先进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江西上犹县的“乡间夜话”“我的脱贫故事”至今已经开展了2800多场次,覆盖了全部131个行政村、2452个村民小组。梅水乡竹山村贫困户吴世星现在已是种稻养牛好手,他告诉调研组,自己正是在“我的脱贫故事”中被其他贫困户自立自强的故事所鼓舞,在乡镇干部和村委会的帮助下,认真学习种养技术,不仅还清了全部贷款,而且生活状况也有了明显改善。

  “这两年农民的精神状态变化特别大,过去是‘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主动寻求致富门路了。”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的基层干部对调研组感慨道。

  实现脱贫与振兴无缝对接

  ——既要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又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两者要顺利过渡,今后仍需做好几项工作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了关键时期,乡村振兴的大幕正式开启,许多地方甚至可以在今年提前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那么,如何巩固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从脱贫攻坚的“下半场”顺利过渡到乡村振兴的“上半场”,正是许多乡村面临的共同课题。调研组在基层也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对未来乡村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

  一是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发展产业是拔除穷根最可靠、最可持续的措施,也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抓好产业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共同的核心任务。调研组在基层发现,一些地方的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程度比较低、市场风险比较大、质量不够高等问题。他们建议,各地要将产业扶贫政策由扶持贫困农户转向建设现代农业体系,要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还要强化市场营销,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扶持电商发展,多措并举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二是保持扶持政策的稳定性。湖南调研组指出,部分贫困县自身财政资金有限,引资难度大,打造一两个典型可以,要全面推开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调研组建议,到2020年,要保持扶贫政策不变、机构不撤、队伍不散、投入不减,要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将乡村振兴相关支持政策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

  三是处理好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平衡问题。调研组在基层发现,目前政府对贫困户给予众多优惠政策,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水平,但周边一些非贫困户尽管收入水平并不比建档立卡户高很多,但却与优惠政策无缘。他们建议,要高度重视这一现象,用多种手段处理好这一问题,保证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四是重视农村人才的培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离不开人才,调研组在基层发现,农村老龄化程度严重,乡村尤其是贫困村依然缺乏回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青年人才。对此,他们建议,一方面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加强对当地农民的培养和培训,推动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等到农村、到现代农业一线去创业,壮大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