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洋县紧紧围绕“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的目标,积极探索实施以“志智”双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倡导新民风降低致贫成本、文明实践增加致富途径为主线的精神扶贫新举措,用“强精神”“富脑袋”引领“增收入”“富口袋”,实现物质富有和精神富足联动推进。
扶志扶智
让群众致富信心满满
“我今年计划养1头牛、2头猪,再种1亩黑谷、50窝茯苓……”3月1日,黄安镇庙垭村贫困群众张永忠讲述自己今年的打算。
今年50多岁的张永忠,患有视力二级残疾,家中还有年过八旬的老母亲。“以前,全家就靠儿子一人打工养家,自己觉得也没什么希望了,想着过一天算一天,后来县上干部来了,给我讲政策、讲知识,开导我,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错的。”张永忠激动地说。
张永忠的变化得益于洋县开展的扶智扶志活动。近年来,洋县坚持把解决贫困群众的“志气贫困”和“技术贫困”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整合组织各类“扶志”典型事例,以“文艺+政策”“故事+政策”“故事+文艺”等多种形式,激励贫困户不等不靠、依托自身努力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该县还在全县18个镇办110个贫困村建立结对技术指导帮扶,组建18个农业实用技术帮扶小分队,深入一线帮扶指导。该县还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在小额扶贫信贷、社会爱心捐助等优惠政策方面,适度向脱贫意识强的贫困户倾斜,同时加大对有技术、有手艺贫困户的自主创业脱贫支持力度。
倡导新民风
让比家风成时尚
“要说这几年我们村都有啥变化,我头一个就赞成新民风建设活动。通过村规民约和‘一约五会’的规范和约束,不让大家搞排场。前几天,我儿子结婚酒席才花了几千元。”谈及这几年的变化,今年60多岁的马畅镇留村2组贫困群众蔡毛蛋激动地说。
蔡毛蛋说,4年前,他的女儿出嫁,按照村里的习俗,大摆宴席3天,花了3万多元,一下子用掉了全家好几年积攒下来的家底。今年儿子结婚,按理来说又要摆酒席,还要准备彩礼,但在村干部的宣传动员下,按照新民风建设活动要求,蔡毛蛋儿子的婚礼没有铺张浪费,照样办得热热闹闹。
“以前我们这儿谁家有个喜庆事,都要大摆宴席。后来县上开展新民风建设活动,有了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又设立了文化墙、善行义举榜,家风家训逐户上墙,村民们现在红白喜事不再攀比,而是一门心思比着如何致富奔小康呢!”马畅镇留村党支部书记吕庙杰说,2018年,在洋县全面开展的倡导新民风建设活动的影响下,留村共有40余户农户举办红白喜事60余起,与2017年相比,宴席、彩礼等相关费用大约减少了40%。据悉,留村只是该县实施新民风建设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在破解精神贫困问题上,洋县紧密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在全县实施“扬美德、立新风、树形象”新民风建设工程,开展道德模范、鹮乡好人、最美家庭等系列创建评选活动,用典型力量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带动民风向淳向正;设立道德讲堂、广播室、道德文化墙、善行义举榜,以及“乡风文明一条街”“院坝说事会”“流动好人馆”等有效载体,让“勤、孝、善、诚、俭、礼”深入人心。同时,该县还建立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消除“天价彩礼”“奢侈浪费”“人情礼金”等不良习俗。
如今,在洋县18个镇办285个行政村中,“全民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新风”活动浸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群众一改过去的讲排场、比气派,而比文化、比家风等文明新习俗观念正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文明实践站
让群众脱贫有干劲
“前几年,看着别人又是学技术,又是搞特色种植和养殖,觉得自己没文化、没技术,索性就破罐子破摔,守着几亩田地,种点儿小麦、水稻,凑合着过日子。生活困难了,还到村上要过几次救济。”谢村镇智果村村民孟军娃说。
“我以前没有干劲,光想着靠救济;现在有劲了,想着怎么干到人前头。现在村上建起了‘文明实践站’,乡贤代表、产业大户们不断给我讲政策、树信心,还帮我种黑谷、养猪。去年,我家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260元,还上了村上的光荣榜,今年我打算扩大规模,年底争取脱贫。”孟军娃信心满满地说。
去年以来,洋县在加快推进精准脱贫过程中,积极探索开展贫困村“文明实践站”试点,让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同步推进。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洋县已建成“文明实践站”试点12个,开展文明实践活动45场次,解决问题74件,帮教贫困群众16人。
“文明实践站以‘思想强农’补齐‘精神短板’为宗旨,用主题鲜明、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讲理论、讲政策、讲发展,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政策觉悟;引导群众在实践中提高道德素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传授科技知识、传播法治文明、传播传统文化,唱响鹮乡新民风,营造撸起袖子加油干、自己致富奔小康的好氛围。”洋县县委书记胡瑞安如是说。
责任编辑:张伟
- 洋县:省扶贫龙头企业助力4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2019-04-17
- 洋县:“三建立三精准”助力健康脱贫2019-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