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三农频道 > 职业农民 >
分享

  “这一棚菌棒能出五千袋香菇。”日前,张志飞在向记者介绍村里的香菇产业时,一双眼睛笑成了两弯新月。 (记者 郑斐摄)

  几年前,张志飞还是一名贫困群众,而今,由他牵头成立的山阳县志诚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带着村里200多户群众共同致富。

  3月27日,在山阳县十里铺街道王庄村,记者见到了28岁的张志飞。小伙子长得白白净净,说话思路清晰。

  张志飞家里弟兄三个,父亲年迈,母亲聋哑。2015年二哥不幸去世,留下一个年幼的侄子;大哥长年在外打工,家里的重担全压在他的肩上。

  2015年春节刚过,经人介绍,张志飞到河南西峡一家菌种厂学制菌棒。当时山阳县十里铺街道还没有种大棚香菇的,张志飞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萌生了种大棚香菇的念头。

  2016年,张志飞学成返回家乡,在流转来的土地上搭建了12座棚,其中养菌棚4座,种了2万袋香菇,当年就收入近10万元,收支基本持平。这年年底,张志飞从信用社贷款5万元,搭建起23座大棚。2017年,他又贷了10万元贴息贷款,种了四五万袋香菇。2018年,张志飞脱贫。

  作为一名曾经的贫困户,张志飞深知贫困日子的煎熬。自己脱了贫后,他就想着如何扩大香菇种植规模,带领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2018年,王庄村计划发展村集体经济。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华找到张志飞,让他牵头成立合作社并告诉他,合作社由政府投一部分扶持资金,采取“合作社+集体经济+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流转土地,统一配套设施,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市场管理。

  听了刘华一席话,正想带大伙儿一起奔富路的张志飞欣然答应。山阳县志诚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十里铺街道办、包扶单位县委办及王庄村委会积极配合,给予了资金、技术等投入支持和帮扶,在王庄村槐一组建成食用菌产业园,占地100亩,总投资500万元。产业园建标准菇棚200座,生产规模香菇菌棒60万袋,年产值360万元,并购置生产设备5套,建设生产办公用房400平方米,新建冷库2座,场地硬化2400平方米,水电路设施齐全。

  刘华说:“村上投了132万元,按定额8%分红,去年从基地分红10多万元,其中用3万元在村上设立了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贫困群众每月最多能领400元工资,覆盖十几户贫困户。基地带动50多户贫困户就业,140户参与分红,流转土地近70亩。”

  村里的贫困群众张朝忠71岁,身体不好,去年他把家里的2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收入了1800元。此外,老两口还在基地打工,去年挣了七八千元。

  十里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婕说:“王庄村开展的以‘党旗引领脱贫路’为主题的‘扶贫脱贫互讲互评’活动,引导党员、致富带头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大棚租赁、务工就业等方式,开展合作社包联共建扶贫工作。今年,王庄村100户贫困户和志诚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食用菌产业帮扶脱贫合同,预计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可实现产业帮扶户全面稳定脱贫。” (记者 郑斐)

  记者手记

  先富带后富 能人带乡亲 

  自己刚刚脱了贫,又带着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山阳小伙儿张志飞的故事,是我省脱贫攻坚工作中,又一个典型的、充满正能量的故事。

  张志飞家因家庭原因被认定为贫困户。但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坐在家里等政府帮扶救济,而是四处打听脱贫的门道,外出学习致富的技能,依靠自己灵活的头脑、勤劳的双手脱了贫。

  脱贫后的张志飞,并不满足于自己一家人吃饱穿暖,而是思谋着如何让更多贫困乡亲搭上自己致富的快车。他的想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投入资金帮他扩大规模,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脱贫。

  致贫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脱贫的愿望却都一样。如今,商洛市正全面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活动,引导党员、致富带头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先富带后富、能人带乡亲。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张志飞”们,活跃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