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三农频道 > 职业农民 >
分享

  天津市区往西25公里,南运河畔小沙窝村,种了300多年萝卜。

  沙窝萝卜绿如翡翠,甜脆多汁,清代就有民谚“沙窝萝卜就热茶,闲得大夫腿发麻”。如今的沙窝萝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雨水刚过,万物生长,小沙窝村又开始忙活选种育苗了。

  “这个春天大伙儿心气高。往年这会儿还有库存,今年一个春节全卖光,价格翻了番儿!”村党总支书记冯元洪说。

  边走边听,好消息不少。沙窝萝卜种植与窖藏技术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沙窝村所在的辛口镇建起沙窝萝卜文化体验馆,9家企业入驻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

  “沙窝萝卜为嘛好?蒙金土,运河水,勤劳人。”70多岁的李宗峋是有名的乡土专家、曙光合作社技术顾问,“现在还得加一条:生态好。”

  2010年,李宗峋代表合作社到香港参加亚洲农产品展。沙窝萝卜大受欢迎,临签协议却怯了场。“不敢签啊!人家提出到原产地看看,那时南运河水是黑的,怕砸牌子。”现在呢?天蓝了,水清了,光照强,萝卜水分多。“再走出去,底气倍儿足。”

  萝卜好,品牌亮,曙光合作社创办人李树光尝到了甜头。400家农户联合生产,统一销售,“这季卖了500多万斤,一斤卖到8元。将近八成走电商,光打包就雇了120多人。”

  萝卜种了300年,如今分外甜。

  甜中也有涩。

  如何种出标准化萝卜?得有高质量大棚。种了20年萝卜的李树发算了笔账,外面草帘换电动,里头竹木换钢架,两亩新大棚,得花近10万元。

  “全村2000亩地,改大棚,硬化路,扩沟渠,加起来得一个多亿。”村委会委员于凤军接过话头说,村集体财力薄, “政策能不能再倾斜些,给农田基础设施补贴再多些?”

  农民盼补贴,干部却怕补贴。为啥?资金使用限制多。辛口镇副镇长田花举例说,一个项目,上头给50万,镇里要配套50万。招投标,找中介,请设计公司,费用都花在非农的部分。弹性稍微大点,又担心被问责。

  农业难,难在规模化程度低。“拿我家来说,3亩地不挨着,大早上起来,光拉电动卷帘,得跑三趟。地块小,大点的机械也使不上。”村民李国建说。

  “依我看,农村眼下最缺人。沙窝萝卜甜,把式是关键。小沙窝重教育,这些年通过上学陆续出去了300多人。现今村里青壮年少,得让年轻人愿意回来,琢磨农业。”55岁的张广祥说。

  “乡村振兴还得靠产业支撑。有了好企业、好产业,才留得下人。”辛口镇党委书记任秀元插话,“镇里正规划建设沙窝萝卜特色小镇,让小萝卜拉动大产业。”

  “过几天咱一块合计合计,大伙儿思想咋跨越,怎么看到明天和后天。有了好政策,还得自个儿加油干。”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