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三农频道 > 职业农民 >
分享

  “以前,8亩苹果一年只能卖两三万元。自从去年把果园托管后,产量不仅高了,果子质量也越来越好,一年卖了六七万元!”白水县尧禾镇薛圪崂村村民薛福喜高兴地说。

  57岁的老薛过去种苹果都是“望天收”——风调雨顺的时候有个好收成,能挣个两三万元的辛苦钱;遇到灾年,如果客商再压价,连两三万元的收入都保不住。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白水县不断推广果园托管,技术送到枝头,水肥送到地头,丰收有了盼头,老薛喜上心头。

  近年来,我省一大批从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应运而生,有力推动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

  撂荒果园“活”了

  5月23日临近中午,薛圪崂村村民薛世民已经开着农用三轮车,拉着满载250公斤水的水箱往自家果园里跑了几个来回。丛丛绿叶间,一个个小苹果已经挂上枝头。

  白水县苹果产业基础深厚。通过发展苹果产业,大多数白水农户都过上了好日子,但仍有一些农户因为缺少技术、劳力等原因生活困难。薛世民就曾是其中之一。

  薛世民患有神经性痉挛截瘫,行动不便,妻子也因车祸失去了劳动能力,而且独子长年在外打工,4亩果园没人经管,一年收入不到2000元。2016年,心灰意冷的薛世民,打算砍了果树,把地流转出去。

  而就在此时,白水县美华果业公司推出的果园托管服务在薛圪崂村落地。乘着这一东风,薛世民的果园重新焕发了生机。

  “去年虽然遭遇了倒春寒,纯收入也有两万多元。”薛世民告诉记者,他参加的是全托管,生产决策、技术管理、农资投入等均由美华果业公司负责。他的苹果上市后,公司以高出市场价0.1元至0.2元的价格优先收购。

  据美华果业公司董事长李小勇介绍,除了全托,公司针对不同情况还推出了另外3种生产性服务:半托管,生产决策由果农自己决定,农资由企业提供;产品入股,苹果售出后,企业支付果农果款及盈余分红;反托管模式,企业负责种植、生产和销售,并评估出保底收益,农户负责生产环节,并由企业支付工资,根据果品销售情况,企业再给果农分红。

  随着托管模式的不断成熟,果农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不断增强,收入持续提高。白水县农业农村局农经站站长张恩平告诉记者,近年来,白水县每年投入1210万元,用于对果园托管企业的补贴。目前,全县已有十几家企业在果园托管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今明两年,我们计划把托管面积增加到10万亩,争取让群众每亩增收1200元左右。”张恩平说。

  不愁技术和销售

  短短两三年,宜君县哭泉镇马前尧村曾经有名的贫困户孙小军不仅成功脱贫,还成了远近闻名的核桃管理“土专家”。

  由于父母和妻子均有伤残,儿子还年幼,孙小军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尽管有65亩核桃树,但他一没技术、二没资金,每天起早贪黑在核桃园里忙碌,可他家的核桃品质就是上不去,一直卖不上好价钱,一家人的生活异常艰辛。“自从参加了托管,园里的活轻松多了!”孙小军告诉记者,“以前照着老辈经验在园里忙活,人累不说,到头收成也不是太好。”

  孙小军所说的托管,是宜君县探索实行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措施。2016年1月,宜君县鑫锋核桃专业合作社在哭泉镇开始了托管试点工作。孙小军把自家的65亩核桃树全部托管,成了镇上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合作社不仅给我们免费嫁接优良品种,还要求我们跟着专家学技术。”孙小军说,根据托管协议,除了除草和采摘外,整形修剪、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活儿都由技术服务队负责。3年内,孙小军家的65亩核桃园已全部完成嫁接改良。“按每亩产量100公斤保守估计,等全部新品种核桃上市,一年能收入10万元左右!”想到未来的好日子,孙小军不禁喜上眉梢。

  近年来,宜君县探索出了一条以技术托管为引领的生产服务模式:由专业合作社牵头,建立技术服务队,为种植户提供托管服务和技术指导;核桃上市后,合作社以高出市场价0.1元的价格进行收购。

  现在,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尝到了“托管”的甜头,仅鑫锋核桃专业合作社就与164户签订了托管协议。“通过托管,不仅解决了小农户缺乏资金、技术、劳动力的问题,还能让农户学习核桃园管理知识。包括孙小军在内,大多数托管户已经掌握了核桃园的管理技术,以后,即使农户不再参与托管,他们一样能通过自行发展核桃产业,过上好日子。”宜君县鑫锋核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太锋说。

  服务越来越专业

  6月11日上午,西安市长安区引镇街道办胡家寨村,震耳的轰鸣声中,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9台收割机在一片金黄的麦地间“奔走”。“这两天已经收了1000多亩麦子,今天下午还要再收300亩。”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强告诉记者。

  当前,夏收正忙,比农民更忙的是薛强的收割队。3天时间,薛强带着26个人、9辆履带式收割机和7辆自卸卡车,辗转周至、长安等地,完成了近1500亩托管土地的小麦收割任务,入库小麦50多万公斤。

  据薛强介绍,目前,合作社的托管业务覆盖了6000多户农户,每年的耕种管收、深松整地等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3万余亩,小麦玉米耕种收、病虫害统防统治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为了提高托管质量,确保托管土地高产丰收,合作社组建了专家指导组,全程把控粮食生产过程重大环节,并聘请了80多名种田能手组成了土地托管团队,对托管土地实行种子、化肥、农药及耕、种、购、销等9个环节的统一管理。近年来,通过召开土地托管联盟协作培训会等形式,合作社已经带动周边区县发展土地托管5万亩,使1.2万户农民从中受益。

  “去年,我们打造土地托管升级版,率先在全省提出了建立集体粮食农场的经营模式,与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共同打造集体粮食农场。”薛强说,在这种模式下,农户以土地入股,享有入股分红;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集体粮食农场,从土地入股分红总收入中提取商定比例的集体发展基金;合作社投资生产经营集体农场,获取扣除土地入股分红和生产经营成本后的利润。三方各司其职,提高了效率,拓展了合作范围,实现了互利共赢。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