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三农 > 三农新闻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 “我是沾了大棚的光,现在光景好了,儿媳妇娶回来了,房子盖好了,一年下来收入好几万哩。”在陕西省延川县十甲村村民刘红红的大棚里,正在看西红柿长势的他喜滋滋地说,“种了十几年的大棚,效益不咋样,温棚老化,只够维持生计。2016年政府翻新,我本人只买了地膜和帘子,其它基础设施全由政府投资建设。”去年是十甲村大棚翻修后的第一年,土地肥力有所增强,大棚收入比往年有所增加。

  从原来的土木结构,发展为全钢架式结构,从跨度7.8米,发展到跨度9米的“9.5”式大棚,近5年来延川农业设施蔬菜方面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村一品”引出全村好收益

  深冬的十甲村,日光温室成片相连,错落有致,成为公路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棚内种植的成排连片的西红柿苗,将成为这里村民脱贫致富新的“摇钱树”。

  十甲村川宽地平,光热资源充足,自2001年开始发展大棚,是关庄镇发展大棚最早的行政村。近年来,通过引进新品种,推进新技术,形成“春茬西瓜、秋延番茄”的发展格局,成为省级设施蔬菜“一村一品”示范村,是延川县十二项现代农业示范村之一。

  截至目前,全村共发展冬暖式大棚326座、大拱棚5座,占地386亩,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153人,脱贫17户50人,种大棚脱贫的有10户。村民人均收入从建棚前不足800元增长至2016年8000元,仅棚栽业一项占人均纯收入85%以上。棚栽业已成为十甲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5年来,延川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实际条件,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主攻方向之一,农民收入翻番的核心目标之一,发展富有特色的棚栽产业产品品牌,先后建成了10个蔬菜“一村一品”专业村,形成文安驿川、永坪川、关庄川三大蔬菜专业化种植区。

  绿色蔬菜成为扶贫“新引擎”

  在延川县文安驿镇马家湾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设施栽培展示区,设施蔬菜、花卉育苗、樱桃树、冬枣、桃树等新品种颠覆了传统的栽培模式。通过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自动灌溉、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化信息系统等现代设施栽培模式,让园子里的蔬菜瓜果连年丰收。

  “以前都是靠天吃饭,种的蔬菜还没等到卖就坏了,种什么都见不了利,现在可好了,都成了无土栽培了,自动喷水,补充光照……不仅避免了土壤给蔬菜带来的病虫灾害,还摆脱了对化肥的依赖,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最重要的,还可以选择喜欢的蔬菜来种。”在园区从事种植的贫困户老张说。

  延川县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找准扶贫和园区建设的结合点,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到园区建设中来,使绿色蔬菜产业成为扶贫“新引擎”。这是该县在探索中开创的又一种“扶持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

  据了解,文安驿镇马家湾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2014年被评为延安市第五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占地面积120亩,建设3250平方米智能连栋温室1栋、新型专利温室两栋、日光温室18栋、拱棚17栋。园区智能连栋温室以蔬菜、花卉育苗、樱桃树、冬枣、桃树及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为内容,日光温室、拱形大棚、专利温室蔬菜优质高效栽培示范为主体。2016年,园区新接收精准扶贫对象就业12人,并将进一步拓展园区功能,助推产业提质增效,带动更多农户致富。

  大棚撑起百姓“致富梦”

  从“穷怕了”到挣钱“门道多”,这让延川县的贫困群众体会到扶贫开发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如火如荼的大棚发展势头,不仅激发了他们致富的热情,也重燃了他们脱贫的信心。

  该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农业特色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另外,还对项目建棚、引资建棚、旧棚改造、工厂化育苗给予补助。其中,凡土地流转10年以上并有公证合同的,政府投资将作为村集体资产,种植户以租赁形式使用,租金作为村集体收益,建档立卡贫困户将免费种植。

  产业蓬勃发展,群众致富有路。截至目前,延川县已累计建成日光温室大棚6013亩、大拱棚2483亩。种植蔬菜面积达到1.98万亩,总产量达2.19万吨,实现产值1.19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33元,同比增长15.8%。

  该县还将继续扩大名特优和绿色、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积极推广工厂化育苗方式。发展大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已经成为该县实现脱贫摘帽的关键举措。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