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业面临的困境
“太贵了,不漂亮!”这好像较好总结了目前国内农业所面临的困境:消费者的认识决定了市场的需求。
1、农产品价格的参照对比价就低。在我国,人们骨子里农产品就是个低廉的东西,一个美国“苹果”(苹果手机)几千大洋可以有人排队购买,而一个累积了耕耘者几百个日子精心呵护的一个上好红苹果几元就会被人认为“太贵了”。
2、不漂亮。如果按照死扣生态种植方式做出来的农产品长时间(因为没有化肥生长剂等催促,生长期更长)在田野间自然成长,受尽风吹雨打,历经虫扰病缠,再加上土壤条件及光照、温度湿度等小气候条件,同一棵树上的苹果都会有不同的状态,留下自然雕刻的痕迹是必然的事情。
所以国内死抠生态种植的农友们多难赚钱,至少我所了解的朋友都差不多,包括一些大的有机种植企业。
西方人消费习惯
西方农业很好地解决了国内农产品“太贵”和“不漂亮”的问题。
1、消费者普遍认为国外的天空蓝、水清洁、人讲信用、有人性、政府有法制,所以这些农产品是安全的。
2、因为以上原因,价格高一些也是“不贵”的,进口农产品这个标签本身就代表了是“高价格”。
3、进口农产品都是标准化的,如同汽车的零件,非常整齐漂亮。
我国的农业为什么不赚钱?
消费者的生态文明还未真正形成,商业诚信体系需要架构。“生态”的概念在大众中开始传播才三四年时间的光景,需要一个过程来形成。
现在劳动力成本高,请工请不起了。地大、人多、缺乏理性的引导,没有宏观的规划,跟风成了主流旋律,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和现状。
除此之外,广大网友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标准化难实现,规模都是跟风。
在我国,农业从业人数基数太大,什么赚钱就跟风什么,最后供过于求,当然就会亏。因人口问题硬伤,长期磨砺着人们的生存,也改变了多数农业人的心态。一味跟风,盲目且悲观性的看待手里操持的农业。挣钱的机会其实很多,很多人错过了就明白来了。相对来说,农业的利润还是不错的,问题出在标准化和规模化。
1、生产效率低下,需要对生产者进行长期工业化思维改造,降低生产成本。
2、品质上不去,种植面积大,市场饱和。
3、市场低迷,农产品价位低。劳动成本高,自然灾害影响。
4、第一个做的人赚不到钱,是没有做好宣传,最后一起做的人赚不到钱是做的人太多了!把握好时机,就可以赚到钱。
是什么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源自中央文件
我国关于农业的文件和政策可谓年年有,月月有,天天有,一波接一波,一个接一个,应接不暇。每年中央“一号文件”一出,全国人民就开始热议农业 ,等到“两会”结束,热议便渐渐降温,然后消失。这样的循环每年都会上演,这种虎头蛇尾的现象就是当下中国农业产业的真实现状。
与每年开春时必演的农业大戏“一号文件”互为狼狈的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各大媒体上“农业的机会来了”、“下一个投资热点是农业”、“农业迎来黄金期”等等诸如此类的文章。你会发现:两年前有这样的文章,两年后有这样的文章,两年前的两年前同样有这样的文章,四年前的四年前仍然有这样的文章。这些文章秋毫明察,政策洞见,理据双全,但看多了不免心生疑惑:农业的机会到底来了没有?啥时候来?来不来?没有人会相信,其实农业根本无所谓机会。
十年前,国家开始提新农村建设,那阵子很多人打了鸡血似的,开始热衷于宣讲“农业的机会来了”,而且把每年的“一号文件”之类的政策提起来就灌,不少人就这样晕头转向地干起了农业。
农业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要抱着急于求成的心态做农业。毫无疑问,这样的回答是双方均能认同的标准答案,所以从来没有人质疑。但是,再到后来,慢慢发现,那些出于各种理由进入农业领域发展的人所遇到的问题,不光是因为农业本身周期长、见效慢的问题,也不光是对国家农业政策把握不到位的问题,而是有些人为项目一头扎进去投上几千万,耗上十余年,结果依然一败涂地。
难道说十年不够长吗?几千万不算多吗?仔细想想“周期长、见效慢”其实是一句废话——哪个行业是一蹴而就的?
机会主义是对农业最大的伤害
大凡一个产业,总有一个进入的最佳时间,比如汽车制造业、IT业、文化产业等等。奇怪的是,对农业而言,“机会来了”的口号居然吆喝了十多年。按常理,不同行业背景的人,看待问题的眼光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应该不同,这才正常。
更让人不解的是“农业的机会来了”被喊了十多年,似乎没有人认真解读:是十多年来农业始终如一的存在着一个机会?还是农业的机会十多年间一直都在源源不断地来?亦或是十多年来农业的机会终于马上就要来了?我从2013年开始稀里糊涂做了四年农业之后,才终于明白地:真的无所谓机会不机会,农业只属于有情怀的人。
农业不同于计算机,不同于汽车,不同于电影电视文玩收藏,它除了作为商品的属性外,更担当着对生命的根本维系。人可以不戴手表,可以不用计算机,甚至可以不穿衣服,但不可以不吃饭!
正是由于农业伴随着对生命的担当和承载,所以选择从事农业就必须默认这种责任,无可推脱。然而,当下人们讨论农业的发展机会时,却仅仅讨论它的经济属性和商品属性,而剥离农业所承载的特殊使命。虽然也有很多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展望有机农业的“机会”,但所谓的机会来了,实际上说得再通俗一点儿,就是赚钱的机会来了。而一切以赚钱为根本目的,就是导致农业一片混乱的根本所在。
正本清源,理清思路之后,再回看每年的“机会来了”之乱象就不难理解了。因为有人从事农业产业,而有人只是在投机赚钱;有人生产的是食品,而有人只把食品当商品。虽然都是“农业”,讨论语境不同,对机会的理解不同,结局也就不同。
回归本真,既然每天都要吃饭,农业的机会就一直存在,它永远不会像手机、电脑那样过时,也不会因为有了“一号文件”或出台某项政策,机会才能来。“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爱,或者不爱,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如果没有情怀,抓不住机会就会失望,就会生气,就会抱怨。如果没有情怀,即使抓住了机会,对农业来说也不是建设,而是破坏,甚至灾难。
价廉物美是压倒农民不种地的最后一根稻草
与农民的退出相反,城里的一个又一个土豪却租地当起了农民。没有多少人是为了赚钱,也没有多少人是因为喜爱,更没有多少人觉得当农民是高大上,只因为自己想吃到安全食品。当一个社会的食品到了不是自己种的就不敢吃的程度,是不是真的到了该深刻反省的时候。
没错,化肥是农民施的,农药也是农民洒的,农民的确与食品安全脱不了干系。但这里值得解读的是,当今的农民种地,已经不是按农民自己的意愿来决定。农民种粮食可能是分文没赚,然后还得靠打工来养活自己。还得遭受消费者的指责,问他种的粮食为什么会使用化肥农药!在所有人都谈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代,凭什么农民只能理所当然地白种地?凭什么只有坚守别人指定的道德规范的义务而没有追求利益的权力?
反之,在食品安全成为众矢之的的今天,我们自己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不妨来梳理一下:当你去农贸市场买菜时,面对2元/斤的蕃茄和6元/斤的蕃茄,你会买哪一种?2元/斤与8元/斤的大米呢?10元/斤的猪肉和50元/斤的猪肉呢?……当你或者是因为自己的精明而选择了便宜的话,当你把这种选择变成一种习惯和把这个价位默认为“标准价位”的话,那么谬论被重复一千次就真成了“真理”——你就不会去关心这样的价格这样的食物正不正常。
所以,当你理直气壮地指责食品为何不安全,质问为什么“本来”2元/斤的大米变成8元/斤,“本来”10元/斤的猪肉变40元/斤……别忘了这些“本来”的前提是,农民白种地或赔本种地不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乎,“本来”要生长12个月才能出栏的猪,3个月就上市了;“本来”有肥有瘦的猪,全长成了瘦肉;“本来”买的是猪肉,却被注进去了水……“本来”就应该长在土里,没有化肥农药,最自然而然地成长的白菜萝卜,结果成了奢侈品!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本来”呢?难道你仅仅是无辜的受害者吗?
当人人都站在利己者的立场上打着“本来”的盘算时,你会发现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而且受害者远不止人。由于人对食物、人对人的极端不信任,结果猪躺枪了,被装上了监控,强迫要求它只吃不动;羊躺枪了,被打上了耳钉;鸡也躺枪了,被囚禁在笼子里;白菜萝卜也只有在消费者的脸皮底下成长,才会敢吃……据说这叫物联网,二十四小时监控。
我不知道要求二十四小时监控食品的消费者,是不是也是二十四小时盯着自己的电脑或手机——若不是,那怎么能保证自己吃到嘴里的每一口食品就是安全的呢?
于是,“本来”不是种地的人,为吃到安全食品,也只有自己亲自种地。或者一个大棚,或者一小块农场,或者在自家别墅的花园,或者在自己的老家,有人把这种农业叫“情怀农业”。
这里的情怀,可能是对农业的情怀,也可能是对家乡的情怀, 更可能是对家人健康的关爱,还可能是因为对某一个作物的特别爱好……总之,因为某种机缘巧合干起了农业。这种农业往往不是以盈利为核心目的,所以总能坚守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底线。
最后,引用网友的一段话:
有哪一个行业是好赚钱的?人的本质都是趋利的,生意的本质也是要实现利润的,不同的是有的制度或者群体的存在是使逐利在规则范围内去实现利益最大化,有的制度或者群体的存在则是打破,甚至践踏规则去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才会出现哪一行业好赚钱的命题,机会均等,竞争公平的前提下哪一行都不好赚钱,又哪一行都好赚钱!
责任编辑:张伟
- 讲政策普惠千家万户 提技能助力精准脱贫 --合阳县农业机2019-08-20
-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2019-08-12
- 钱哪里来?怎样避免反弹?……你关心的人居环境整治问题,2019-07-12
- LED植物工厂:中国有了自己的最高级农业2019-07-05
- 葡萄表皮的“白霜”是什么?2019-07-05
- 科技结出油橄榄果2019-06-25
- 农业农村部:5月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9-06-25
- 藻类不足影响养殖虾的色素含量201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