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三农频道 > 农业风采 >
分享

 


   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白泥井镇,“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曾经是这里真实的写照。如今,这里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变“沙地”为“良田”,2019年全镇农业产值达22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5000元,当地老百姓也从治沙变成了致富。

  “产量比较高,我们现在每斤卖到8毛6,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白泥井镇团结村村民王乐艳高兴的说。

  眼下,正是夏季马铃薯上市的时候,王乐艳正带领工人忙着收获自家的马铃薯。今年种植了50亩夏季马铃薯的王乐艳,怎么也没有想到,如今改良的土地,不仅亩产高、品质好,而且,只要到了上市的季节,就会被来自八方的客商一抢而空。

  上个世纪30年代,白泥井镇黄沙漫天,十年九旱,冬春一片荒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与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为彻底改变现状,白泥井镇通过植树造林和改良土壤的方法,让“沙地变良田”的梦想成为了现实。作为本地种植大户的薛凯,提起现在的变化他感慨万千。

  “从我小时记事起,因为沙漠化特别严重,有时候种子播下去吹走了,要么就是种子刚发芽就吹死了,现在植树和农业的结合,地理环境一年比一年好。”白泥井镇团结村种植大户薛凯告诉记者。

  如今,白泥井镇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3.24%,昔日的沙地也变成了良田,这让曾经遭受风沙侵害的薛凯,又重新燃起了耕种的希望。现在,薛凯已由最初种植的十几亩扩大到200亩,一年纯收入近50万元左右,成了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采访中,薛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今年种了二百多亩辣椒,按目前行情来算,一年纯收入在四五十万左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生活质量也逐渐提高了。”

  从“千年沙漠”到“今日沃野”,定边县硬生生在毛乌素沙地南缘打造出了32万亩高标准农田,成为了陕西省“新粮仓”。

  近年来,白泥井镇又着力打造“白泥井品牌”,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2019年白泥井镇农业产值突破22亿元,农产品交易额达1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5000元,当地老百姓也从治沙走向了致富。

  提起白泥井镇的小康之路,镇党委书记曹鹏飞说:“通过设施农业的引进,延长了农时,提高了单位面积种植农产品的效益,而且可以提早上市,抢占市场,在大田作物上,我们实行规模化集中连片种植,有利于机械化的展开,同时,打造白泥井这个品牌,现在所有向外销售的农产品,都贴有白泥井这个商标,通过品牌化运作,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如今,白泥井镇现代特色农业不仅是当地老百姓的“致富宝”,也成为全县镇村现代特色农业的“样板间”。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产业强镇示范镇、大漠蔬菜主产区、周边农产品交易集散地。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