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三农频道 > 农业风采 >
分享

五大方面聚力奋进

乡村振兴谱写新篇

丹凤县铁峪铺镇化庙村位于县城以东40里处,沟壑纵横,林木茂盛,312国道穿村而过。全村现有户籍人口401户,1555人。其中常驻农户332户1059人。有耕地面积1020亩,林地11260亩,人均耕地仅有0.7亩,属于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历时数年的脱贫攻坚为全村“三农”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从乡村治理到强村富民,从生态保护到文化发展,从组织建设到为民服务,均取得一定成果。初始展开的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紧密衔接,稳步过渡,为化庙村整体事业推进再添活力,美丽化庙、幸福化庙的未来之梦正在逐步化为现实。

01

长短产业齐头并进

内外发展相得益彰

化庙村目前有大樱桃产业基地300亩,中药材种植222亩,核桃、猕猴桃等林果业和牛羊、生猪、蛋鸡、蜂蜜等养殖业涉及农户达160户658人。130千瓦光伏工程运行良好,兼有以魔芋为主的间作套种。另外,以马房沟为雏形的乡村旅游业已初具规模,特色饮食名闻遐迩。与旅游渡假服务相配套的冬枣采摘园栽植果苗20多亩。与经营性产业相得益彰的劳务产业同步壮大,人们在从事实体产业的间隙,闲忙穿插,灵活辗转,利用农事季节交替规律,不失时机地赴省、市、县外或本乡镇务工增收。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经过城市文明的熏陶历练,带着新的观念、资金和技能回乡创业。新元素注入老传统,这些人摇身一变成为地方新兴产业的主力军。

食用菌培植园

02

乡土魅力留引人才

创业先锋带动群众

对有能力、创业激情饱满的乡村人才,各级组织因势利导,采取给政策、增力量、供方便、铺道路的办法,让表现突出的致富能手既看得见全村的地理物质资源优势,又能切身感受到真诚的温暖和关怀。化庙村从事食用菌生产大小有近5户,其中最大一户正常年产值高达100多万元,最小一户年产值也有20多万元。村民王新良干食用菌行当已经半辈子了,包扶化庙村的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的胡金鑫入村进行产业调研时,王新良感慨畅谈一生经历,从个人的亲历亲为中总结领会了许多创业致富的道理和方法。位于化庙村312国道以南的马房沟,客观地理上就属于陶渊明笔下那种“桃花源”式的存在,几年前几乎家家户户搞起了以饮食为主的农家乐,逐户挨家排列划号已排到了20多家,但由于几年间收入参差不齐,数十家经营户急功近利失去信心,就闭门歇业外出务工,现在只剩下2号院和10号院两户坚持下来继续营业。正是他们的坚持不懈,精益求精,使农家乐生意由小变大,日益兴隆,至今达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两家业主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他们唯一的诀窍就是在饮食个性上下功夫,紧盯人们现实的生活追求,始终坚持特色经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只有办出优质、办出特色,才能招徕吸引顾客,广揽四方钱财。由此可见,无论是食用菌生产还是农家乐经营,这些从产业实践中积累和挖掘出来的“真知灼见”,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真经”,正是创业的珍贵财富,是促使和鼓励人们走向成功的金科玉律、致胜法宝。在自己取得成功的同时,这些乡村民间的各种人才还积极向村组干部建言献策,倾吐高招。内容既关乎到村庄治理的问题,又涉及到全村产业发展的大计。有大事情,也有小事情,但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有关群众利益,村组干部都能够虚心听取,认真采纳。显而易见,一种健康向上的团结民主风气已经在化庙村的方方面面盛行开来。

民居改造

03

淳朴民风与时尚文明联姻

传统习俗与现代精神结合

针对化庙村山大沟深、长久落后的事实,近几年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为全村配置文化娱乐器材设施,培育乡土文艺人才,组建文艺团队,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昔日在城镇才能看到的广场舞、扭秧歌、锣鼓乐器和山歌演唱表演等,如今在远离城市的化庙村也能看见。逢年过节文化下乡送戏进村,人们通过文艺审美活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生发高尚的理想观念。封建迷信和婚丧嫁娶中存在的陈规陋习,在科学文明风气的冲击感化中发生转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城里人看齐,省城县城流行什么新的歌曲、舞蹈或者服装款式,不要多久也会在化庙流行起来。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和谐美好伦理关系,过去动辄哭闹骂街、打架斗殴的现象一去不返。成百上千人居住在一起,就如同一家人那样亲密无间。美好和欢乐成为生活的常态主题,村道门前总传出人家屋院朗朗笑声,花间草丛总听见有人哼唱歌曲小调。街坊邻里唇齿相依、礼尚往来。彼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分你我,互帮互敬、助人为乐蔚然成风。成年人见面交流创业经验,小学生相聚谈论学习心得。现代文明之风吹进亘古闭塞的山村,文化振兴的种子在化庙村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农家乐景观

04

绿水青山自然景

生态宜居画中人

绿水青山和村庄美化亮化工程是化庙村留给人们最醒目的标志和印象。可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化庙村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真真正正、自然而然习惯性行为准则。全村原先统计的11260亩林地,几年来有增无减。退耕还林持续生效,花鸟鱼虫、草木山水与化庙人的生活相依为伴,呈现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和谐共处的恒久态势。村庄建设井然有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堤岸花墙,长廊绿架,亭台楼阁,相互掩映。分布在硬化路两边的太阳能路灯点亮深山的夜晚,也点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和幸福。山水美景,如诗如画,人在画中,心在诗里。化庙村已经从昔日的一片穷山恶水变成今日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的人间仙境。

竹林深处

05

组织引领作示范

创业实践争一流

化庙村“四支队伍”凝心聚力,勇于担当。为了探寻兴村富民的新路子,努力打造党建工作新样板,根据化庙村的实际情况,在党员干部中实行“设岗承诺---积分评星---标兵评选”和“365模式”党员分类管理,建立党员中心户“1加3带10”工作机制,即1名中心户长带领3名党员,每名党员各带10名脱贫户或困难家庭实施致富增收和乡村振兴项目。与此同时,当好“政策宣传、信息传递、技术指导、创业引领、代办服务、工作组织”的“六大员”,充分激发调动党员群众联户致富的传帮带作用,为化庙村的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使新时代新的党建思想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达成高度一致。化庙村乡村振兴的实践,有力见证了党和人民群众延续建党百年来的优良传统,蒋永远保持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

责任编辑:张伟